学术信息
纳日碧力戈谈“千灯互照,多彩共生”
内容来源:民族学14陶向昕/ 文责任编辑:民族学14陶向昕/ 文发布时间:2017-05-08

55日下午,全国人类学民族学领域首位长江学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国际萨满研究会副会长纳日碧力戈于我院8A316室进行了以“千灯互照,多彩共生”为主题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民族学院副院长陈乐燕主持,民族学14与民族学16同学到场聆听。

纳日碧力戈分别从“人类学与种族主义”、“人类学与相对论”、“人类学的反思精神”、“人类学走向伦理”以及“人类学走向希望”五大主题对人类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千灯互照,多彩共生”的观点,为青年学者指明了方向。

讲座最后,纳日碧力戈与民族学专业学生进行了热烈交谈。

 

纳日碧力戈简介:

原美国卡尔顿学院珍尼-拉斐尔伯恩斯坦人类学讲座教授、全国人类学民族学领域首位长江学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复旦大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重点基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评审组专家、国家民委第二届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萨满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集中在符号学、族群理论,具体研究为语言人类学、族群与种族、少数民族教育、东亚研究。主要著作有:《姓名论》、《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 构》,China’s Minorities on the Move (with Robyn Iredale et al.)等。

受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训练,长期致力于在“语言和文化之间搭桥,”在中国民族和族群研究中尝试建立“符号学派”,对该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在著述中强调民族和族群的差别及其互不可替代:民族是行政-政治共同体,和民族-国家建立和建设密不可分;族群是文化-政治共同体,既含“原生因素”(如祖先意识),亦存现代地缘政治背景下的翻译因素(跨语境翻译)。所著《现代背景下的族群理论》,“开中国大陆族群理论研究先河”(《中华读书报》)。这种研究对国家制定、改进、实施民族和族群政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维持族际良性调适,在社会发展中保持民族关系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学者中,纳日碧力戈对中国与国际人类学对族群研究理论甚为清楚,用中英文写了多篇有关民族与族群的论文和著作。他目前是国内在族群研究领域,熟悉国外的有关理论,并把这些理论善用于国内的少数民族研究的人。”(陈志明(香港中文大学原人类学系主任):《从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看中国的人类学族群研究》,载乔健等主编《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第17418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首次把皮尔士(Charles Peirce)的“指号三元”引入中国族群研究,加以本土化,用于全面观察和处理民族和族群问题,避免一厢情愿,促进民族共生,保持民族生态。所著《姓名论》,提出连名制中父名与子名的前后位置,最初取决于有关语言的名词修饰语相对于中心词位置的新见解,提出形式与内容、区分与整合是姓名发展的内部规律的新理论。本著作“给姓名学确立了学科地位,并独辟了姓名学研究的崭新视野,为诸多姓名现象提供了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角度的诠释”(《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333日)。

在人类学理论方面,着眼于人类学与其他社会人文科学及至自然科学在哲学层面上的沟通,以“过程论”取代盲目的“因果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