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院石榴红”党建工作典型案例】之四: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协同机制的构建:基于作风建设视角

发布者:王明生发布时间:2022-04-19浏览次数:75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概括了十个方面宝贵历史经验,“坚持自我革命”是其中重要一条。加强作风建设,从本质上讲,就是刀刃向内、坚决与不正之风斗争到底的自我革命。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两大核心模板,教工党建和学生党建有效协同互动至关重要。

 民族学院党委紧密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从“立规矩”和“行规矩”的作风建设层面出发,积极构建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五联式党建共同体,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和基层党建整体跃升,全力打造变革型基层组织、提高基层塑造变革能力,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党员干部战斗力。

 特色作法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强调把规矩意识挺在最前面。用教工党员的“学”带动学生党员的“学”,通过学生党员“学”教工党员的“做”,进而转化为自身的“做”,反过来通过学生党员的 “做”补充教工党员的“学”与“做”,实现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的协同。“学”与“做”的作用机制在于 “规矩”。通过“规矩”的“立”与“行”,形成“学”与 “做”的有效互动, 进而推动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的协同。

 “立规矩”以自律自省

    民族学院从贯彻“两学一做”的主题教育出发,以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为依靠点积极推行制度建设。要求教师党员做到“五要五不”:一要尽责不畏难;二要奉献不徇私;三要宽容不苛刻;四要施德不施威;五要创新不标新。而学生党员要从自身立场出发,紧跟教工党支部的步伐,虚心学习,敢于归正,在“五要五不”规矩的带动下,着重把握以下“四要四不”规矩:一要规划不迷茫;二要学习不倒退;三要协作不逞强;四要定位不功利。

 “行规矩”蔚然成风

  “规矩意识”基础在“立”,关键在“行”。学院要求教师党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五要五不”规矩,把党性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做到:第一,坚守政治底线,对党忠诚不摇摆;第二,铸牢制度红线,行为有度不出格;第三,聚焦发展主线,尽职担当不懈怠;第四,长抓学习引线,与时俱进不落后。学生党建的“行规矩”具体如下:第一,互联互帮,传递正能量;第二,与时俱进,树立新标杆;第三,创先争优,发出好声音。

  

 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协同机制

    夯实基础,筑牢协同根基。一方面,扎实推进教工党员“双高双强”培育计划,实现教工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教育工作目标,带头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党员要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学习生活全过程,努力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同时虚心向教工党员学习,敢于规正,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党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打造阵地,丰富活动内涵。民族学院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制度、有书报”的“六有”标准打造党建活动室,创办“党建文化宣传阵地”,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营造“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浓厚党建氛围。同时,坚持“面向群众、贴近党员、探索创新”的宣传理念,积极推进和加强新时代思想阵地建设,在官网和微信工作群开设“线上党建宣传阵地”,及时发布党建工作动态、政策法规、理论学习及廉政提醒等信息;线下通过师生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积极发展室外党日活动等形式,将党的理论付诸于实践,让党员在实践中体验真理,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加强管理,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强化党支部考核。制定党支部建设考核评分标准,从党员信息库的建立、党费缴纳规范化、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化、党员理论教育常态化、党组织的各类活动等方面,将党建工作开展情况纳入考评范围,折合成分值,分门别类地予以记分。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党支部激励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抓严阶段性考核激励、抓细即时性评价激励,探索构建党员激励体系,引导党员积极建功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协同成效

 党员铁军锤炼在“两山”理论实践第一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大花园建设,以基层党组织为单位集中组织“党员在身边、温暖千万家”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多名博士党员积极响应市委号召,深入丽水多地开展“百博入乡镇”等人才引领工程,充分挖掘地方优秀特色文化,通过撰写红色故事、谱写红色歌曲, 为文化发展提供力量源泉;学生层面,通过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寻红色根脉的形式,讲好民族的好故事,发出民族的好声音。

    科研与社会服务嵌入到民族问题的最深处。学院充分利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华侨学院等各类平台,以学科为依托,搭建了新媒体实验室、商业工程实验室、IP孵化实验室等平台,参与完成了浙江省民宗委组织的各类项目和工作。学院近年来举办各类民族干部培训班余期,影响力辐射到广东、湖北等民族地区。学院组织开展“浙江文史记忆丛书编撰”“浙江省少数民族乡镇志书编纂”“处州古籍文献集成”等项目,连续成功合作举办河阳论坛四届,广受社会好评;学院智慧赋能,与松阳县玉岩镇共建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玉岩镇镇也被评为浙江省文化强镇。

 党建工作新路径生成于秀山丽水建设间。深入实施党建“先锋工程、关爱工程、文化工程、活力工程、品牌工程、廉政工程、平安工程”7建设工程,扎实推进“清单化”“项目化”“社会化”服务,实现“红色党建力量——丽水绿色发展资源——民族多彩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党建工作与“服务山区融合、事业发展融合”两个核心逻辑的有效互动与螺旋上升。

 启  示

1.坚持守正创新,实施“党委主体+机制”,勇为管理改革的探路者。

2.聚焦主责主业,实施“支部堡垒+特色”,勇做内涵建设的生力军。

3.展现文科担当,实施“党员先锋+服务”,勇当服务地方的排头兵。

 

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1.将党的组织全覆盖和工作全覆盖相结合,将党建工作与教书育人工作有机融合,推动办学质量和党建工作同频共振,齐头并进。

2.构建“思想联学、党务联建、科研联攻、品牌联创、党纪联守”五联式党建共同体,以共建促自建,实现优势互补、产学研用互融,实现党建引领业务、党建促进发展的目的。

3.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秉承为民服务的精神,围绕“一引领、二结合、三服务、四突出、五提升”工作思路,组建为师生办实事、为师生解难题、为社会做服务“三为”服务团队,争当服务地方“挺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