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院石榴红”党建工作典型案例】之六:画好同心圆,打好共信牌,唱响合能曲 ——丽水学院民族学院党建“一三七”建设机制

发布者:王明生发布时间:2022-09-13浏览次数:2690

丽水学院民族学院成立于2014年,由省民宗委、丽水市政府和丽水学院三方共建。近年来,丽水学院民族学院党委积极响应浙西南革命老区民族工作的发展需要,画好党委同心圆,打好共信牌,唱响合能曲,充分转化丽水的特色资源与发展优势,致力于打通从“同心”到“共信”到“合能”的建设路径,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学习教育研究阵地,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倾力锻造“丽院石榴红”党建品牌,党的建设实现新发展,民族研究工作有新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有新提高,科研与地方服务有新贡献,人才师资队伍有新突破,学生工作有新亮色,有效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一、工作举措:“一三七”建设机制,锻造“丽院石榴红”特色品牌

民族学院党委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用信仰凝聚人心,用目标激发活力,全面领航学院发展,全力打造党建和清廉建设的高地。

民族学院党委明确双创建设既是重要的政治责任,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契机,保证双创工作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既具民族性又具共通性,既显地方性又显普适性,高度凝聚全院师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厚植学院民族发展特色,放大“丽院石榴红”抱籽成果的团结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之路。


1 “丽院石榴红”党建模式

中心层把握一为同心:坚守一颗红心,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一心一意谋发展。

学校党委有部署,民族学院党委见行动。红绿浙西南,挺进新丽水。民族学院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从百年党史和浙西南革命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在浙西南这片红色土地上踔厉奋发,坚毅笃行“丽院之干”,励精图治加油干。通过“红耀民院”小切口,抓院促系打造核心动力,向专家、师生借力汇聚发展势能,服务“红耀绿谷”大规划。始终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更高的政治站位、过硬的政治定力,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民族学院教学科研第一线。

逻辑层把握三为共信:探索“三融三凸三服务”的党建引领机制,引入“三关三导三赋能”的师资发展培养模式,激发“三创三比三赶超”的学院发展动力,不断振奋持续发展信心。

民族学院党委始终把握机制体制创新,力求进一步促进学院党建工作的提档升级和持续发展,通过出台系列政策,以制度化打造持续发展的能力。围绕领导核心和中心工作,切实探索党建引领模式、师资发展培养以及激发学院发展动力等方面机制,积极构建“三融”(党建与专业建设融合、党建与教学科研融合、党建与社会服务融合)“三凸”(凸显以上率下,凸显党员带动,凸显融入日常)“三服务”(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社会)的党建引领模式,扎实有效做好“三关”(把牢思想关,抓好教学关,强化学术关)“三导”(政治上引导,业务上指导,感情上疏导)“三赋能”(赋能思想更加坚定,赋能行动更加有效,赋能保障更加安心)的师资发展培养模式,大力激发“三创”(创先锋模范队伍,创品牌服务团队,创幸福发展学院)“三比”(比师德师风品行,比立德树人业绩党员奉献意识)“三赶超”(赶超省内一流学科,赶超华东一流专业,赶超国内一流课程)的学院发展动力,为学院特别是党建工作推进提供强力的制度保障。


2 “三三制”党建引领模式

工作层把握七为合能:通过“七大工程”的双创工作抓手,真正实现“三学四促”的工作目标,充分聚合发展动能。

民族学院党委围绕标杆院系创建工作“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政治把关作用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推动改革发展到位”的创建目标,积极落实学校党委“政治‘三力’更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足、推动发展作用发挥更好、攻坚克难的作风更硬、政治生态建设更优”的创建要求,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充分认识制度逻辑,以“先锋工程、关爱工程、文化工程、活力工程、品牌工程、廉政工程、平安工程”七大建设工程为具体工作抓手,细致、系统推进各项党建工作,学中悟、学中干、学中带,促思想、促情感、促团队、促文化融入成效显著。通过“理论伟力”系列学习活动、“点赞民院”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活动,深入筑造先锋工程;通过“我是新时代挺进师先锋服务员”的“三为”服务活动,深入打造关爱工程;通过“润心”环境改善项目和“启智”文化宣传项目,深入改造文化工程;通过“学生党员活力指数提升”项目和支部年度工作“6个一”活动,深入营造活力工程;通过“一支部一特色”实践活动,深入塑造品牌工程;通过“守初心·固信念”“担使命·砥砺品格”的专题宣讲,深入锻造廉政工程;通过“零诈骗”和“疫战到底”等活动,深入缔造平安工程。

二、工作成效: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党务业务工作“双一流”

民族学院党委锚定更高发展目标,全面领航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丽院味更浓,石榴更紧密,红色更鲜明,学习工作生活在学院的21个民族1600余名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齐力足,在学院党委的引领下,拼搏实干,争先图强,实现党务和业务工作“双一流”。


3 “双一流”创建工作成效

(一)新成果之一:党的建设实现新发展

涌现了一批党员先锋模范。音乐系教师党支部书记夏伟涛荣获“浙江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中文系教师王闰吉荣获“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党委副书记张璐入围第六届全省高校“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音乐系党员教师马雪莹荣获丽水市微型党课比赛特等奖、“十佳宣讲员”,被聘为市委直属机关红色青年宣讲员。

持续推进“一支部一特色”建设,打造“丽院石榴红”系列党建品牌,荣获“浙江省高校样板支部”“丽水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党支部工作创新奖一等奖”等荣誉,受到了学习强国、之江先锋、浙江教育报、丽水市委组织部(绿谷先锋)、丽水日报、丽水广播电视总台“丽水新闻”等各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民族学院党委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使命,通过几年的接续努力,极大地提升了学院党委的引领力、基层支部的战斗力、师生党员的执行力和全院师生的凝聚力,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民族学院的发展力。

新成果之二:民族研究工作有新作为

民族研究有新增长。充分发挥学院人才优势、智库作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富裕和省域现代化“两个先行”等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近5年,出版民族学著作21部,发表民族学相关论文84篇,完成相关纵横向项目125项。其中获立国家级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0项,获立省部级科研项目31项。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三等奖3项。学院2020年荣获“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民族学科有新拓展。全面深化省一流学科民族学的建设,加快推进以民族学学科为主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新型智库建设,深化以办学优势和特色为依托的社会服务品牌建设,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东部山区共同富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研究,为浙江省“两个先行”提供学理支撑。民族学学科已成为学校引领特色发展的标志性学科,2022年被学校推荐申报“十四五”省一流学科(A类)。学院以省一流学科民族学为依托,充分利用多学科融合发展优势,积极搭建省部级科研平台。2020年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2022年获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民族团结工作有新举措。助力省、市深入打造“丽院石榴红”民族团结进步系列品牌,建设“石榴红”家园、驿站、工作室、志愿服务队和宣传团,把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广泛嵌入民族学院“五个基地”建设,以校园小讲堂、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理论宣传,形成有品牌、有组织、有阵地、有载体、有机制,具有浙江和丽水特色的创建系列成果。

(三)新成果之三:人才培养质量有新提高

专业建设上新台阶。继民族学专业获批省特色专业、音乐学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后,202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学院省级专业平台增至3个。2021年音乐学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是浙江省首个通过认证的音乐学专业,并在冲刺国家一流专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和“‘知行合一、全面融合’艺体类师范生教育实践体系构建”成功入选浙江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15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

教学改革有新突破。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把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和思政课程,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中华文化和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2022年,学院教学改革成果“音乐学专业‘民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荣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有竞争力。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39人,较2021年超额实现翻番目标,收获四连涨可喜成绩。2021年,学院留丽就业率28.5%,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86.23%,用人单位满意度97.5%,创历史最高。

(四)新成果之四:科研与地方服务有新贡献

科学研究有新课题。2021获立省部级以上课题9项,较2020年增长225%2022年获立省部级以上课题13项,较2021年增长44%2022年,学院申报的“青田华侨华人文献整理与研究”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立项,实现了丽水市社科类省重大课题零的突破。

科研成果有新斩获。近年来学院教师在《中国语文》《宗教研究》《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音乐学》《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档案学通讯》《Human Organization》《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等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2021年荣获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2022年入围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1项。近年来学院获省部级科研奖6项。

社会服务有新提升。近年来举办各类民族干部培训班百余期,影响力辐射到广东、湖北等省的民族地区。组织开展“浙江文史记忆丛书”“浙江省少数民族乡镇志书”“处州古籍文献集成”等系列编纂研究项目;连续成功合作举办四届河阳论坛,承办2022年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研讨活动等,广受社会好评;学院与松阳县玉岩镇共建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助力玉岩镇获评“浙江省文化强镇”。积极参与省、市民族团结“和融指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论证等工作。学院获得纵横向科研经费2020410万元,2021514.38万元,2022600多万元,近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逾20%

(五)新成果之五:人才师资队伍有新突破

截止20227月,学院柔性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2名、学科带头人2名,引进教授4名、博士36名,学科负责人1名、专业负责人1名、学科方向负责人2名。自此,民族学院教授从7人增加到18人,高级职称比例从20%提高到42.7%,博士从7人增加到46人,博士学历教师占比达41%,具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教师占比达30%

(六)新成果之六:学生工作有新亮色

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率50%以上,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百余项,其中荣获浙江省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获其他A类学科竞赛省级荣誉20余项170人次;获B类学科竞赛省级荣誉40230人次。学生发表论文30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篇。“畲祖烧:畲族非遗文化传承调研团队”“致敬志愿军,追忆七十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获全国优秀团队(2020年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大赛总冠军)。民族卓越班获全国活力团支部。音乐话剧《牡丹亭》走进乡镇舞台,斩获第15届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三、工作体会:机制化创新做法,滋育“丽院”石榴别样红

一是图像式思维导图展示“一三七”建设机制,双创目标内化于心。民族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的科学化、现代化,不断研讨党建与各项业务深度融合的工作举措,创新归纳“一三七”建设机制,着力解决双创工作目的不明、路径不清、成果不实等问题,通过思维导图形式,挂图作战,将党建双创工作推进情况展现出来。制订并组织学习“民族学院双创工作14条”,制定下发“方案+进度表”,让每个支部、每位党员对每一项工作任务都看得见、摸得着。两周组织一次双创工作推进会,每月组织一次双创工作检查分析会,为双创工作的落实落细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沉浸式行动计划构建“三三制”引领模式,双创目标外化于行。民族学院党委始终坚持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惠及广大教师,始终心系教学一线。着力通过“三导”(政治上引导、业务上指导、感情上疏导)“三赋能”(赋能思想更加坚定、赋能行动更加有效、赋能保障更加安心),扎实做好“三关”(把牢思想关、抓好教学关、强化学术关)。通过“以上率下、党员带动、融入日常”“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充分激发了全体教职工和衷共济、务实拼搏的高昂斗志。在“比师德师风教学、比标志性教科研成果、比立德树人业绩”中,老中青三代党员齐心协力,为学院深化改革、创新党建工作建言献策争先作为,努力在学院发展的奠基中不畏艰难、竞速奔跑、再攀高峰。

三是正向反馈形成“七大工程”的良性循环,彰显学院发展飞轮效应。“七大工程”形成正向循环,每转一圈都让整个系统更具竞争力,形成“党员就是旗帜、支部带动学系、学院党委领航学院发展”的精彩格局。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友爱互助,形成民族学院“家”文化,品牌亮起来了,标杆树起来了,经验富起来了,进一步激发学院发展的内生动力,学院氛围更融洽,政治生态更清朗,不断汇聚点滴优势,进一步夯实民族学院高速发展的坚固根基。

                   一审:王明生;二审:张璐;三审:夏更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