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院“浙湘滇文博调研”团队探寻文博馆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2-21       内容来源:民族学院(华侨学院)        阅读人数:160      责任编辑:沈冰雁 朱银双 李瑶 段福艳/文

博物馆是爱国主义、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历史文化的窗口、百姓怀旧的场所。为了了解不同地区博物馆的运营模式和特色收藏,为丽水丰富的民间收藏面向大众观赏提供渠道,吸引更多人关注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浙湘滇文博调研团队的成员在各自家乡先后深入海宁珩瑆运河农耕文化民俗馆、昆明市博物院、丽江市博物院、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等场馆进行调查研究。

1月13号,团队成员来到海宁珩瑆运河农耕文化民俗馆,馆内陈列的藏品,不仅有许多毛主席像章,还有买卖合同、钱币、农耕器具、民俗家具等,揭示了科同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展馆内,毛主席像章体现了红色文化对海宁人民的滋养;民间文书和钱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各式各样的农耕器具蕴含了海宁人民独具匠心的耕作智慧和辛勤劳作的传统美德。 

1月15号,团队成员来到昆明市博物院开展活动调研。馆内设有滇池地区青铜文化展、地藏寺大理国经幢、清代云南名家扇面精品展、恐龙化石展、飞虎队文物展等展区,展示了昆明厚重的历史文化,树立着留住昆明记忆、守护昆明历史文化根脉的职责和使命的形象。

1月18日,团队成员来到了丽江市博物院。丽江市博物院作为丽江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丽江三项世界遗产的申报保护管理工作和东巴文化传承保护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博物馆序厅能够了解纳西族简况、古代纳西族的迁徙、东巴文化及发展概述;礼仪主要介绍了纳西族的取名、占卜等习俗的相关礼仪;古籍厅展示的是纳西象形文、东巴古籍文献、祭天、祭署、大祭风仪式等场景。这些都较全面展现了丽江少数民族的生活全貌,能够让参观博物馆的游客感受到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2月14日,团队来到湖南省耒阳市参观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团队发现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的独特发展方式,一方面按时间线索和农具本身的发展演变展陈着知识性普及作用的耒阳出土的历代文物,包括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商代及两汉时期的青铜器、现代新型的耕种机;另一方面将神农创耒与传统耕种方法结合推出一系列模具,包括小麦磨粉、纺纱织布、油坊榨油、水车排灌等,将“耒”从单纯的生产工具逐渐升华为当地农耕文化的精神图腾。

耒阳农耕文化博物馆以“耒耜之利惠天下”为主题,呈现出最为朴实也最为动人的农耕文化情结,而团队成员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直观的实践和学习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获得在专业的知识领域进行拓展和创新的宝贵机会。

在寒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了解到嘉兴的像章文化、昆明的滇文化、丽江古城的东巴文化以及耒阳的农耕文化,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有了更深的体会,并对民间收藏与博物馆互动交流的渠道有了一定的掌握。

【一审:奚艳贝 二审:何淑娟 三审: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