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河阳论坛系列报道三:与西南政法大学师生的对谈
发布时间:2018-04-16       内容来源:民族学院        阅读人数:563      责任编辑:李延 覃舒祺/文 图

    河阳论坛作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开放、包容并蓄,散发着思想智慧之光。在这里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实践者们坐在一起,在全球化视野下共同探讨乡村文化与建设、农村发展与复兴等问题。本次河阳论坛,除吸引行业佼佼者外,不少在读研究生、博士生随自己导师一同参会作报告。以下我们采访了一对来自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

,就本次河阳论坛参会感受、学术研究方法等做了简短采访。

张治中: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刘丹: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次论坛报告题目:作为传播的“永城吹打”

  


1:参加本次河阳论坛的目的是什么?

张治中:一个方面,主要是想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探讨;另一个方面,是向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的一些东西。还有就是本次研讨的主题和我的学生的论文主题方向很接近,经过这次研讨会有很大的收获。

  

2:您在发言时说,这篇报告论文是在您学生刘丹硕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来的,能否谈一下作为导师在指导过程中您是如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继而开展问题研究的呢?

张治中:我的学生刘丹的老家有关于“永城吹打”的文化,再加上她的一种自然的乡土情怀,想到了写关于自己家乡的文化。我们不像赵月枝老师的学生是学习了这个乡村的文化有意识的到乡村里去,我们是根据自己的初衷,自己有写这个的想法。

  

3:这篇“永城吹打”的会议论文,学姐您是如何发现问题、并展开研究的呢?

刘丹:我家乡重庆有个叫永城的地方,他们的吹打非常出名,是我们那边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他们平时也非常重视这个文化的发展。平时婚丧嫁娶都会请这样的乐班来进行演奏,我从小也亲身经历过这样的表演。然后在选题的时候,我爸妈建议我写一些与我们家乡有关的东西,然后我就跟导师商量,我的导师也觉得非常有实践意义就写了这个,写出了之后发现刚好和这次活动的主题相似,当时就投了稿。

  

4:您跟老师参加这次河阳论坛的收获是什么呢?

刘丹:我的收获非常大。因为这次论题跟我毕业论文的选题是一样的,通过这次活动,学到了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浙江,来到缙云。前两天去参观了四个村子,这四个村落不管是他们的民风、文化和他们的治理都让我非常惊讶。因为我是个重庆人,我们那边是山地,那边的乡村跟这边的很不一样,这里的乡村对自己的文化非常重视,每一个都有他们自己的礼堂,经常举办文化活动,这在我们那几乎是不可能有的。今天开了一整天的会议,听了很多老师的报告,也包括我的导师和评议老师对我论文的一些点评,给我修改论文提供了思路。有各个专业的老师从不同视角、不同专业理论来共同讲解这个东西,让我学到非常多的东西。

  

5:对河阳论坛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吗?

张治中:赵月枝老师举办的论坛办得特别好,我最喜欢她的那种乡土情怀,我也非常欣赏她为家乡做事的初衷。我们来参加这次活动就是想学习一些这个方面的内容。建议的话,我觉得举办一个这样的会议很不容易,研究这个方向的学者共同体很小,因为他本身只是传播学中一个更小的方面,规模受限制。我们应该把这个圈子扩大,可能以后会慢慢扩大。具体还是要看赵老师的想法了。

  

6:作为学姐,能否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关于如何确定学习努力方向方面的建议呢?

刘丹: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现在还有很多时间去选择去努力。平时可以从自身兴趣结合以后的工作方向。例如,你喜欢哪个方面或者以后想在哪个领域工作,就可以选择学相关的东西。兴趣很重要,有了兴趣才有去学习的动力。当不知道选择的时候,就大胆的去试一下,试一试没准就感兴趣了呢。如果想跨专业的话,平时就要主动去接触一些相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