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河阳论坛分论坛一围绕“畲族文化研究”的主题开展分享与学术探讨活动。该分论坛为丽水学院民族学院专场,我校民族学院民族学系方明老师、王清老师、音乐系程远老师和舞蹈系刘小霞老师参加,并从畲族乡村发展、文化等角度进行相应的分享与讨论。本场分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许淳熙教授担任主持,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邱新有老师进行评议工作。
方明围绕“生态社会主义视野下乡村振兴研究”来进行报告,他通过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而聚焦到景宁敕木山周边十个村落来讨论问题,结合根据村寨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畲寨振兴联盟”,并分享了这一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而创建畲寨振兴联盟的目的在于相邻畲寨资源整合,开发新型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合纵连横,实现乡土社会的振兴。
王清关注到在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时,族谱作为研究资料具有一定的可开发性。由此以聚居在龙泉市竹垟乡某自然村的一支畲族的族谱为主要研究资料。通过整理提取了世代、性别、婚育情况及民族身份等人口学信息,并进行归纳汇总。进一步从人口数量与世代繁衍时间、生育状况和婚姻制度等三个方面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和分析。了解到在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家族的人口学特征都发生了较为明显变化。这一结果也为研究畲族的婚育制度和畲汉族际关系提供了一些佐证。此外,王清结合时代背景,发现并思考畲族发展历史与番薯传入历史的联系与可能性。
程远主要为大家分享畲歌的相关内容。她在报告中指出,畲族民歌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针对 “山歌是畲族民歌的主要形式”,“区域间的相同调式是对歌的基础”以及“畲族音乐的创新必须立足于民族特征”三方面展开。首先对畲族民歌中在“男女相恋”、“喜庆节日”、“丧葬祭祀”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归纳介绍了以歌“为媒”、“相和”、“当哭”以及“代言”的不同形式。再指出,学界将浙江畲族民歌的调式分类按曲调的主要流传地进行了命名,分别是:丽水调(商调式);景宁调(角调式);文成调(徵调式);龙泉调(羽调式):瑞安调(宫调式)。进一步得出“相同调式是对歌基础”的结论。此外,还从自身与外部环境等不同方面对浙江畲族民歌的主要特征作出总结,分别是:调式丰富;大跳音程;一字一音;假声为主;衬词丰富;山野环境;乐句乐段结构非方整性;音调相对稳定而歌词即兴或沿袭等。
刘小霞主要以“地方高校教育中的畲族舞蹈传承”为主题,提出传统的舞蹈教学只是单一的教授动作,缺乏对所编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边缘的深度了解等问题,并认为这是导致作品动作与技术舍本逐末和苍白无力的主要原因。她结合丽水的畲族特色,提出开发畲族舞蹈,是对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地方高校人文教育课程的丰富。
基于以上实践,刘老师指出:地方文化艺术资源为地方高校舞蹈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素材来源,同时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传承与地方文化创新。并提出注重文化传承与高校教学结合、强调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建议。以及提供了民间采风、课堂教学、创作实践三种模式相互融合渗透的思考方向。
最后,邱新有对上述四位学者的发言进行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