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河阳论坛·回放|平行论坛(二):乡村与女性
发布时间:2019-03-27       内容来源:民族学院        阅读人数:359      责任编辑:

2019年3月23日,平行论坛第二场的报告主题为“乡村与女性”,清华大学出版社纪海虹老师担任主持人,丽水电大女子学院施蕾芬老师与缙云县妇联主席曹雄英共同对本场论坛中四位报告人的分享进行点评。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张月娇围绕“性别视角下农村妇女形象变迁”,对1983年以来历届央视春晚小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内容分析,归纳春晚小品中农村妇女形象呈现,并对其现实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展现农村妇女形象变迁路径。报告指出,春晚小品中的农村女性形象经历了从依附者到主动推动者的角色转变,但这些作品在农村女性形象塑造上仍然存在刻板化、他者化甚至妖魔化特点,男性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农村女性形象始终局限于家庭,缺乏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央视春晚应该审视自身视角,在展示两性政治权力和社会性别意识平等,搭建和谐文化公共空间机制方面承担起应有责任。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史博丽以“乡村振兴背景下妇女脱贫政策与实践路径研究”为题,聚焦贫困妇女这一群体,对我国现阶段针对贫困妇女的扶贫政策和贫困妇女减贫实践成果进行梳理。报告指出,当前贫困妇女主要呈现多维贫困、动态贫困以及结构贫困三大特征。针对贫困妇女扶贫政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联动扶贫、有区别的多元扶贫路径以及城乡协调下的多层扶贫政策。最后,报告还对如何实现贫困妇女的精准扶贫与脱贫给出相应建议和实施路径。


“‘我们一起回娘家’:南昌地区农村外嫁女的‘亚文化’实践——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的初步思考”这篇报告分享自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万志薇。该研究建立在报告人对江西南昌L村的“回娘家”活动进行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基础上,结合伯明翰时期和后伯明翰时期的亚文化研究,把集体“回娘家”活动看作乡村亚文化的兴起。报告人对L村“回娘家”集体仪式过程进行详细介绍,并指出这场活动张扬了女性主体性,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文化共同体重塑,同时也再现了整个社会的亚文化传播在乡村社会的流动过程。


中国传媒大学的贾文斌基于黄河沿岸行鼓之乡——白村的田野观察,对当前数字时代的农村社会和家庭性别角色进行解剖,围绕“新‘男耕女织’:乡村数字共同体的性别分化与‘家’联结”这一题目展开论述。报告认为在农业、工业、信息三种社会形态相互交织的乡村,农民成为多重身份的集合体,既实践着“男耕女织”的分工模式,也籍由微信群建构自身身份与分工认同。报告者还号召“乡村作为故土,主体回归乡村”精神,并对形成这一精神过程中的媒体角色提出期待。


施蕾芬老师在点评时首先借用冰心的话“如果这个世界上少了女人,就少了50%的真、60%的善和70%的美”,来表示女性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对四位报告者把女性作为研究视角或研究主体的肯定。她还在点评的基础上对四篇报告文章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作为缙云妇联主席,曹雄英从自身职业经验和现实思考出发,结合四位报告者的演讲内容,对女性地位、角色以及群体划分等进行阐述,把本次论坛关于“乡村与女性”的讨论推向高潮。在本场论坛交流环节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曾兴老师提出“缙云杰出女性众多的原因”这一问题,施蕾芬老师认为丰厚的文化积淀以及重视教育的传统形成了缙云女性的独特品格,赵月枝教授从缙云文化内涵、社会和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予以解答。

  

[转自河阳乡村研究院公众号,陶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