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上午,第五届河阳论坛暨“乡村、文化与发展”学术周平行论坛第9场“乡村媒介研究的多维视野”在缙云县仙都街道乡村振兴讲习所举办。来自济南大学文学院的白洪谭老师主持了本场论坛。
论坛伊始,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曹培鑫老师以《黔西南日报》的媒介融合实践为例,讨论了非资本主导的媒介融合、可能性及其实现的道路如何,个案中媒介融合的关键要素的保障机制及其启发等问题,并重新探讨了媒介融合和社区媒体的概念。首先,曹培鑫梳理了尼葛洛庞帝、李奇•高登、蔡雯等学者三种主流的媒介融合概念,并引用洪宇《中国传媒报告》对媒介融合进行了政治经济学考察。他认为,当前县级媒体的媒介融合尝试与其领导班子的专业认知很有关联。在本研究中的数据收集过程中,曹培鑫带领硕士研究生开展了多个深入访谈和焦点小组,从而获知了《黔西南日报》在当地受欢迎的原因等。发言中,曹培鑫老师对《黔西南日报》的媒介融合实践、媒介融合实现的条件,以及其人才选拔的多元途径展开论述,认为该报与主管部门等的关系非常流动是其发展的一大亮点。发言的最后,曹培鑫提出“内向融合”与“外向融合”、社区、社区媒体、社区文化等概念均值得探讨。
第二位发言的嘉宾是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传播学院的谢太平老师。围绕媒介化乡村背景下的乡村文化传播,谢太平首先以讲故事的形式阐述了他年幼时、2006年左右,以及现在三个历史时段乡村媒介环境的变化,之后,他对与乡村文化传播相关联的“景观”“媒介化乡村”“弥散性的受众”等概念进行了综合的梳理,提出乡村是一个媒介化的社会,包括大众媒介在内的各类媒介形式已渗透到乡村并重构着乡村生活;自我认同与“自他式传播”的良性互动推动了乡村文化传播;商业因素的介入对乡村文化传播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因素等观点。
之后,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艺术学院的钱淑芳老师针对新媒体时代媒介文化对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生态的影响展开了讨论。她从短视频入手,以几个农牧民短视频为例展开了讨论,首先从场景、主体、主题、创作的角度界定了“农牧区短视频”的概念,之后从农村书屋与农牧民手机、农牧民身份自觉、精准扶贫中的“文化扶贫”等角度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农牧区文化生态构建问题。这一研究是钱淑芳带领其硕士生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的,目前正处于大面积调查阶段。
最后,来自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邱新有老师对各位与会者的发言进行点评。他认为曹培鑫提到的“内向融合”“外向融合”两个概念很值得研究,钱淑芳的研究应继续深入,并与谢太平就广场舞和乡村文化是否单一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转自河阳乡村研究院公众号,张媛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