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河阳论坛·特写|童兵:新闻科学在“三农”建设中大有作为
发布时间:2019-04-02       内容来源:民族学院        阅读人数:232      责任编辑:

2019年3月23日上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在第五届河阳论坛上作了题为《新闻科学在“三农”建设中大有作为》的专题报告,与参会嘉宾分享了“三农”问题和新闻学科发展的相关性。在经过童兵老师审阅后,河阳乡村研究院公众号现将他报告的核心内容梳理出来,以飨读者。


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要求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令人欣喜的是,“三农”建设的这三个“全面”,同新闻学科的发展和新闻学人的有所作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信息需求成为中国“三农”的第一需求

中国早期新闻学者任白涛在《综合新闻学》中引用西方新闻学者格劳德和约斯特的理论,说明新闻信息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格劳德认为,“想知道人及事物的欲求,是由于希求生存的保证或安全化而促成、而形成之原始的冲动。”约斯特则指出,“报纸是适合于探求新闻报道的人类性的一般需要和欲求的东西,报纸不是创造它的需要的;反过来说,需要是常存在的,而报纸乃是它的必须的产物。”

十分遗憾,对于新闻起源及新闻科学的发生这么起码的知识,以及传递新闻信息这么简单的要求,我们却是经历了许多年的挫折和努力,才获知和懂得。这里特别应该指出,曾经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村和农民,这种生活信息的获得和创办信息传递工具的权利,是更加不易和需要付出更加昂贵的代价的。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思考得最多、谋划得最周全的就是让普通老百姓,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们,用最低的成本和通过最便捷的渠道获知所需求的信息,接触和使用这些信息安排自己的生活和生产。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他特别指出,“相比城市,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是我们的短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他还提出,“可以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

上面我们分析了“三农”建设中对新闻信息的需求,特别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角度,分析新闻科学对今天“三农”建设的意义。十几年之前喊得很响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实际上已经涉及到文化生活、社会信息对“三农”发展的意义。现在,“三农”建设已经直接呼喊出农业、农村、农民对新闻信息的巨大需求,这应该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习近平的言传身教下,许多新闻学人开始认识到信息需求将成为中国今天“三农”建设的第一需求,开始用自己所掌握的新闻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三农”服务。由赵月枝教授领衔的河阳乡村研究院这个民办社会组织和民间智库就是这样一个主动热情为“三农”建设尽心尽力的典型,值得我们学习和效法。

媒介的使用将引导农民实现完全的精神解放

马克思指出,人们能够自由地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最大信息,才能得到完全的精神解放。可以肯定地说,当亿万中国农民逐渐懂得接触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当他们逐渐学会借助现代媒体行使自己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他们一定会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成为中国农村的完全主人,成为全球农民的先进代表。

让我们回忆一下刚刚过去的“两会”,涉及“三农”建设的代表委员们的发言和提案,其中不少内容言及保障和提升农民的权利和利益,如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实施乡村医生支持计划、唤醒乡村优秀文化资源、鼓励优秀青年返乡创业、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讨论和分析近两年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时,不少农民代表和民营企业家对砍断资金流和所谓“公私合营”的主张提出尖锐的批评。一次“两会”就有这么多人从“三农”建设的角度和维护“三农”利益为出发点提出这么多好的意见和尖锐的批评,说明农民和农村工作者一旦能够从全球、全国的视野掌握信息,以此观察和思考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

新近公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止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报告》还指出,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数字鸿沟”加快弥合,移动流量资费大幅下降,跨省“漫游”成为历史,居民入网门槛进一步降低,信息交流效率得到提升。有关方面分析,这些领域的拓展,互联网络使用者的扩大,许多来自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这些数据表明,农民一旦掌握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信息,他们的精神世界将进一步扩大,他们自己也将获得完全的精神解放。

在这种喜人的态势下,像河阳乡村研究院这样的学术共同体中思想开放、学术水准很高的专家学者来到中国的农村,带动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同广大农民接触交流,中国的“三农”建设必将拥有新的发展前景,广大农民的精神解放将指日可待。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传媒的未来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农业的发展,在欣欣向荣的中国农村的进步,在实现精神完全解放的亿万中国农民的成长!

新闻科学的魅力在“三农”建设中展放

在政治正确和政策科学的条件下,媒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定会互存互利、相向成长。媒体对中国“三农”建设的关注与投入,农民兄弟对新闻信息的使用与传播,不仅直接提升了中国媒体和媒体内容在中国人口占八成以上的行业、地区和人群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而且也有效地增强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使他们能够真正从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不仅如此,由于新闻学者的参与,新闻学者和新闻业者的紧密配合,新闻科学在农业、农村、农民的接触使用过程中接受检验,“三农”建设中的新经验新方法新问题也将不断推动新闻科学的创新与发展,并在这种创新发展中使新闻舆论工作者和广大新闻学师生实现自己思想感情的转变,不断实现新闻科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句话,新闻科学走进农业走进农村走进农民,是一件双方受益、互惠互利的大好事。

新闻科学在河阳乡村研究院这样的学术共同体的推动下走进“三农”建设,促进了农民新闻素养的提升,引导他们的信息需求向着健康高尚合理的方向拓展,推动他们民主意识和社会主义权利意识的形成和完全精神解放的实现,新闻科学自身也将会逐步获得完善、发展和创新。这种完善、发展和创新,在笔者看来,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全面履行新闻传媒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新闻传媒使命职责的48字方针,如引领导向、服务大局、鼓舞士气、凝心聚力、明辨是非、沟通世界等等,在媒体与农民的交流沟通中,都能够很好地得到落实。

第二,一些过去理论讨论中难以弄懂搞清的问题,如党性人民性一致的问题、舆论引导与两个舆论场的问题、党的领导和新闻自由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新闻观的问题等等,只要切实联系“三农”建设的实际,联系农民的切身利益的破解,就会迎刃而解。

第三,新闻实务方面的一些难题,如时效度三者辩证把握的问题,网络安全与信息开放的问题,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问题,只要能够联系“三农”实际,或者请教农民兄弟,不少难题就可以不言自明,不辩自清。

总之,新闻科学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也必须回到社会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和完善发展。新闻科学的魅力只有到社会生活中去,到“三农”建设实际中去,才能得到展现,才能发挥其作用与功能。这里,新闻学者的沟通和解说,理论上的提炼和思维科学的养成是不可缺少的。缙云的这个会,已经为我们作出了示范。让我们以此为推动,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更深入,去迎接新闻科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任白涛:《综合新闻学》,(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第239~240页。

2.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6年4月26日。

  

[转自河阳乡村研究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