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河阳论坛·回放|平行论坛(十二):重新发现乡村传播
发布时间:2019-03-29       内容来源:民族学院        阅读人数:135      责任编辑:

3月24日上午,以“重新发现乡村传播”为主题的第12场平行论坛在独峰书院讲堂举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戴潇雅老师主持本场论坛,浙江工商大学吕福新老师担任点评人。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传播学院博士候选人张晓星以“什么是好生活——一个中国村庄的传播与发展”为题展开报告。


张晓星首先介绍了自身学术研究视角前后转变历程,并对自己为何关注乡村,进而关注“什么是好生活”进行介绍。接着报告者回溯了2015年“传播研究如何落地”中加联合调研项目,并指出贯穿其间的“从全球到村庄”多维历史性分析视角对于突破当前传播与发展议题所面临的困境、回归关于价值体系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而言,从国际层面看,全球资本主义结构性危机频现使得寻求另类发展模式和向往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备受关注,而西方的自由民主体系并未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贴切、直观的关于美好生活的定义,其所倡导的“自由”也并不能给人们带来足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在中国语境下,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变化也使得当前对美好生活探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村庄层面看,近年来乡村旅游、乡土文化和乡村产业的发展,以及媒体习惯把乡村生活描绘成“向往的生活”这一现象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乡村与美好生活。

报告还强调多元主体的动态互构视角,并引用赵月枝的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尤其是其中关于不平衡综合发展的最新论述——来说明人们对于“好生活”的理解和想象处于复杂、动态过程中。城乡关系视角也是报告者研究理论框架的重要部分,他通过引用赵月枝近年来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指出城乡关系视角既是考察中国不平衡综合发展的关键切入点也是批判传播研究的盲点。而如何认识个人主观幸福感与结构性的城乡差异,如何理解“乡愁”情结,以及如何在城乡文化与传播动态中重新认识农民主体性和重构城乡平衡互补关系都是应该关注的议题。报告还在对技术中心主义视角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认为想要回答什么是“好生活”必须首先回归到生活意义、人生追求以及人与人的差异等根本性问题的反思和探讨上,通过反思来重新认识既有发展模式和理念,从而寻找另类美好生活模式的可能性。

报告者以河阳乡村古民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有女嫁河阳,赛过做娘娘”和“什么是古民居,是‘苦’民居”这两种说法进行对比,引出河阳景区“主题公园化”发展、古民居保护开发和基于村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古村落活态存续问题。报告还指出,河阳古民居村民生活两极分化严重,村庄共同体纽带日益撕裂,从村庄治理角度看,公社时期留存下来的组织机制经历了从瘫痪到正在重构的过程。当前乡村消费主义、占有性个人主义思潮盛行,集体主义价值和意义体系逐渐边缘化。如何重建乡村共同体以及如何在河阳古民居中寻找“好生活”路径,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缙云县河阳古民居管委员主任李德扬也受邀发言,他对河阳古民居当前的建设情况,以及河阳管委会与河阳乡村研究院之间的合作关系作了简要介绍。


缙云县河阳古民居管委员主任李德扬也受邀发言,他对河阳古民居当前的建设情况,以及河阳管委会与河阳乡村研究院之间的合作关系作了简要介绍。本场论坛的点评人吕福新老师积极与报告人互动,并就“什么是好生活”引导现场讨论,形成一种开放、融洽的交流氛围。

  

  

[转自河阳乡村研究院公众号,本文由陶稳整理,张晓星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