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河阳论坛·回放|平行论坛(十四):乡村文化领导权与村民主体性——基于缙云的历史与现实
发布时间:2019-03-29       内容来源:民族学院        阅读人数:220      责任编辑:

3月24日下午1点,河阳论坛分会场之“乡村文化领导权与村民主体性——基于缙云的历史与现实”专题研讨在仙都街道乡村振兴讲习所二楼会议室召开,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李舒老师主持。

 

该分会主题系列文章的策划人赵月枝老师对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和总结,认为该系列文章体现了对最近几年相关研究的思考。赵老师指出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中广泛的基层动员,是建立巩固乡村文化领导权的重要基础。通过数个生动案例,赵老师提出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新传播技术的进入,包括缙云在内的中国乡村出现了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西方线性的发展传播观框架下难以被解释和解决,而缙云本地的文化传播实践为研究党基层文化领导权的重建提供了宝贵的现实关照和可行路径。赵老师鼓励大家建立“大传播观”,将对“红色传播”的理解拓展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行为,创新对新闻传播历史的研究方法。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生梁媛以“乡村春晚”作为切入点,介绍了缙云县周村传播生态及传播实践的发展与现实。通过对“村晚”节目内容、参演人员背景、支持力量的分析,她认为“村晚”为官方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民间话语的互动提供了有机平台,其中体现出的文化主体性让人感受到乡村文化内生性的强大生命力。

 

西门菲莎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张晓星以“千年古村”河阳为研究案例,讨论了中国道路的合法性与重述乡村故事的关系问题。张晓星指出了河阳景区文化建设中存在革命历史叙事缺失的情况,认为人民公社时期留存下来的组织传播机制在当前运转失效,导致涉及公共事务的信息传递不畅。他提出,重述乡村故事,需要超越“国家-社会”、“革命-传统”的二元对立框架,建立更完整的历史观。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硕士生陶稳在回乡(安徽省临泉县钟陶营行政村)筹备组织当地首届“乡村春晚”的实践基础上,对村民的文化主体性进行了考察。她分析了“村晚”筹办的主要组织力量和物质基础,认为村民在文化生活中体现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值得肯定,但还有待被进一步挖掘。

 

原缙云县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马凤兴对该场专题发言进行了点评。他肯定了报告人的资料储备、学术基础和学术观点,向致力于中国乡村发展和故乡建设的赵月枝教授表达了敬意。他提出,我们当下的乡村建设需要更多的“狗不叫”干部(即干部与基层群众关系熟络);浙江这片土地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在讲好中国故事的事业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李舒老师认为通过乡村文化建设服务党的基层治理,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我们做文化的研究,根本上要回到对“人”的意义上来,党的文化领导权在一段时期出现弱化,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出现了偏离。

她高度赞同报告人对文化主体性的重视,但同时指出这样的主体性也存在局限性,认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存在“窄化”和“泛艺术化”的倾向,仅仅有艺术的表达是不够的,“科学”的缺失同样值得重视。

  

  

[转自河阳乡村研究院公众号,本文由丁远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