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转载】河阳论坛·回放|平行论坛(十六):新框架·新视野
发布时间:2019-03-29       内容来源:民族学院        阅读人数:117      责任编辑:

2019年3月24日,主题为“新框架·新视野”的第十六场平行论坛在缙云县独峰书院讲堂举行。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杨萌芽老师担任本场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沙垚老师进行点评。


来自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汪佳豪以传播仪式观的视角,用“过程-事件”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其在南方某村调研时发现的乡村精英以“村神祭祀仪式”的方式凝聚乡村文化认同与秩序认同的乡村治理形式。村庄的仪式性事件中的“村神在场”、“村民在场”和“精英在场”分别形成了“敬如神在”、“有效监督”和“魅力威权”的效果,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秩序的有效整合,为“在场”这一概念赋予新的内涵。

 

来自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陈源山由农村小卖部入手,以福建省永康县大洋镇的农村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分别从农村小卖部的节点位置和空间布局来讨论农村小卖部作为媒介的功能和作为公共空间的功能实现以及其具体表现,指出农村小卖部作为现代化的产物又变成现代化推进的媒介,以及其作为公共空间对于社区关系再造的意义。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的张志华老师从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言说的迫切性与契机切入,指出中国对外传播要体现其正义性须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并分析在外传播中除了面对西方精英,更需面向西方的中下层民众和第三世界民众,提出以“全球南方”视野下的南南传播为可行的抓手。报告以宏观的视角,阐述了发展道路与传播的相关性。

 

沙垚老师对三位的发言进行了总结点评,肯定了学者们在文章完整性、描述性上的优势,也由三位的讲演中延伸出许多感悟。首先,沙垚老师鼓励学者们不再拘束于传播学领域“边界”的限定,一线学者们对传播边界拓展的努力为后来的研究展开了道路,可以不再从仅有的几个“传播仪式观”中寻找“学科合法性”,鼓励学者们大胆尝试、大胆研究,开拓传播研究新领域。第二,在媒介与公共空间的研究中,沙垚老师提出应建立好媒介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在统一的框架下对现象进行解释,发现农村重建公共性的诉求以重建公共空间。同时,还应注意关注和讨论空间中的人。

第三,在研究对外传播的思路时,应抛弃简单的形式上的技巧、路径、方法,而将“术”方面的研究引到更深层面去。张志华老师从传播内容以及内容背后的立场、思路、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来分析对外传播方式的办法值得借鉴。除此之外,沙垚老师还对防止概念误读、发现乡村治理模式、培养国民价值认同等方面进行了展想和阐述。

  

  

[转自河阳乡村研究院公众号,本文由宋晓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