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卓颖:以童心写诗,以诗心筑梦
发布时间:2025-04-07       内容来源:民族学院(人文学院)        阅读人数:16      责任编辑:蒋乐凡/文 韩卓颖/图

近日,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第二届李渔杯微童诗大赛评选结果揭晓,我校民族学院(人文学院)中文系2021级学生韩卓颖凭借童诗作品《月亮翘起二郎腿》,从海内外13021首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成人组三等奖。

以文字为舟,赴成长之路

“真正开始写作是大二上学期,大三开始诗歌、散文双线并行。”韩卓颖的第一首诗在《处州晚报》上发表后,得到了中文系周克平老师和肖涛老师的一致肯定与鼓励。2022年底,韩卓颖向《青春》刊物投了十首诗。三个月后,她收到了《青春》编辑梁莹老师的过初审通知,一个月后,其作品正式发表在了《青春》2023年4月的刊物上。《青春》是青年刊物“四小花旦”之一,这也是韩卓颖第一次向公开刊物投稿并成功发表,在《青春》发表作品后,韩卓颖对自己的创作之路更加充满了信心。

谈到创作的动力时,韩卓颖这样说:“一直以来,我喜欢与文字打交道,为什么要写?我很难去讲清楚。我觉得写作对我来说不是任务,更像是一种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我已经慢慢把它当作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就算今天没有固定的写作计划,也会拿出旧稿来重新审视修改下。在写的过程中,我能去认识自己,感知自己的情绪和心境,并从中体悟到生活的意义与生命本身所具备的韧劲”。

热爱生活,是最好的灵感来源

“创作灵感其实是个误区。写作者无法去等待灵感,每日坐在那空想,等待诗神击中的瞬间,这几乎无法实现。”韩卓颖认为创作灵感是需要主动去发现、挖掘和练习的,通过阅读、感受大自然、享受生活等多种方式,把创作融入生活。“写诗其实不需要端正地坐在电脑前。更多时候我会出去散步,或者City Walk,到公园、湖边、街头小巷……去观察感受,充分调动五感,想到什么记录什么,我会用‘一言’APP或微博,可以随时记录文字并且插图。”

韩卓颖还提到:要善于挖掘以往的经历。于《青春》发表的其中一首诗,是她根据自己四五岁时,被母亲逼着练字的经历来进行构思的。在韩卓颖看来,痛苦的经历也会是很好的写作主题,前段时间她就尝试把自己成长以来刻骨铭心的病痛写成了一篇长散文,她说:“写作不需要去避重就轻,要相信个人经历是宝贵且独一无二的。”

合理构思,让文字熠熠闪光

在谈到创作方法时,韩卓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散文需要确定主题与结构,比如写院子里的枇杷树,从看到大人们唾手可得枇杷,但自己需要骑到爷爷肩上去够,采摘枇杷的过程,再描写枇杷的模样,吃枇杷,旁人对枇杷的评价,以及枇杷的其他吃法,最后表达情感等。当然,写法有千万种,但主题和结构需要立住的,不能让整个稿子塌下去。”

“诗歌比较随意。在生活中,有时觉得某个事物或主题可写,就造个两三句,能写就写下去,写不下去先放着。写诗歌需要更多转折和跳跃性,不像散文是顺承的。诗歌写作我觉得随意是因为随时随地可写,不用像散文那样坐在电脑前完成。更多时候,走路、吃饭,甚至睡前躺在床上翘着二郎腿想着写着……只有投稿前,才把它们誊录到文档内进行排版,经过调整后再投出去”。

迎难而上,成就更好的自己

对韩卓颖来说,创作路上一直都存在困境和挑战,无论是过去、现在亦或是未来。小到用什么样的词才能精准表达意境,大到不知从何下手去写一篇内容等等,但她从来都是一个为了目标打倒困难的人。“关于语言的问题,慢慢修正,写作的惯性一时很难改过来,在写作中时常提醒自己放轻松点,胆子大一些,下笔了就不要去刻意斟酌了。或是找一起写作的伙伴讨论。我通过写作认识了很多全国各地优秀的年轻写作者,我们经常互相发稿子,直指问题。如果是题材和结构的问题,自己水平有限,我也会找指导老师请教,启发点拨一下。遇到问题不要紧,每个写作者都会遇到诸多困难。重要的是,去解决,甚至是死磕。保持对自己的信心,多安慰鼓励自己”。

 

一直以来,院始终坚持“以赛促学、以创育人”的培养理念,为学子搭建文学实践平台。韩卓颖同学的获奖,既是对我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充分肯定,也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文化创造力。

 

【附录简介】韩卓颖,女,2001年,浙江宁波人,获第四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优秀奖第六届“求是杯”国际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浙江省三等奖长江之歌·大学生诗歌比赛二等奖第二届“李渔杯”微童诗大赛三等奖;作品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散文诗》《长江丛刊》《青春》《联谊报》《现代快报》《四川民族教育报》《宁波晚报》等十七家杂志报刊。今年的宁波市教师招聘首批录用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斩获教师编制。

 

【一审:丁黎思 二审:陈瑜 三审:刘书增】